倾城之恋原文阅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章《倾城之恋》)

作者:访客 时间:2023年08月28日 13:19:15 阅读数:2人阅读


倾城之恋原文阅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章《倾城之恋》)

第一页 作者介绍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原籍河北丰润。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她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重(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梵(黄素琼)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村》。

1928年,父亲带着张爱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在母亲的坚持下进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同时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

1956年2月,她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倾城之恋原文阅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章《倾城之恋》)

第2页 名家点评

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一一王安忆

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叶兆言

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王德威

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杨照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苏童


第3页 背景介绍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

对于1940年港战围城的十八天,张爱玲在《烬余录》中写道:“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战争巨大的破坏力量,使张爱玲体会到文明潜在的自毁因素,感觉到思想背景中出现了某种面目模糊惘惘的威胁,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对张爱玲来说,港战的一场经历,使少女时期记忆悲酸的她,并非是意外地体会到。这种浓浓的末世感觉,时间是终止的,文明的根基已然毁坏,未来是什么概念,早就难以把握,人世种种,只不过是炮火余烬中废墟里的种种难堪而已。

这就是她在《烬余录》中无意透露的《倾城之恋》的写作原型。因此可以说,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倾城之恋原文阅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章《倾城之恋》)

第4页 主要内容

白流苏出身于式微旧家庭,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大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回到娘家,可是在娘家人眼中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是外面的人了。

随着家道败落,生计日益艰难,兄嫂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此时母亲的冷语无情和兄嫂的冷眼无义让流苏感到这个大厦将倾的贵族之家已不再是她最后的庇护所。特别是当过去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之后,流苏强烈地直觉到它所散发出的腐败与死气。

流苏不愿被动地接受这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出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族,她要为自己另外找一条生路来,但她又有什么资本找到这条生路呢?正如流苏自己所说,她是个“顶无用的人”,而在失去了旧家庭给予她的身份和尊严等等这些保护伞之后,她只剩下 “还不老”的自己,除此她一无所有,一 无所长。

流苏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用 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先并不是为他的风仪与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她很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 是种艰难的、 痛苦的事,儿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在流苏眼中婚姻的目的不是寻求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倚靠以保障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范柳原生在异邦,长在他乡,接受的是西式教育。由于他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的身份也无法得到确认,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这些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虽然他在后来也争到继承权,获得了财产,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家族的承 认。

他和流苏一样, 就像无根的浮萍,飘零的落叶,是被硬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独个体。他们的心都是虚飘飘的没有着落。 所以他第一次 见到流苏就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能够看出流苏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也能体会她受到的精神压抑。

在她身上,他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熟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惑。范柳原是真正懂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长是低头,他看出了流苏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奴性。虽然流苏准备逃离,却始终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她只能依附于他人。

而范柳原也是想着逃离,只不过他要摆脱的是对之失望已极的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与原始中去。然而同流苏的命运一样, 他最终也逃不掉,他必须依附于这个社会。他和流苏是一对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方向的软弱无力的可怜虫。由于这种类的相似,使得范柳原千方百计地要得到和流苏在 起的机会。

应该说, 开始他对流苏是 抱有幻想的,他希望流苏能给他一点真心,能像他懂她样懂得自己。但很快他就明白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流苏不愿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两人无法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过是流苏想要得到的结婚对象而已。正如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一样,流苏也无法主宰自己的感情,现实的重压已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除了自已她根本不会爱别人。

流苏就是这样个自私的女人。而范柳原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流苏与柳原就这样互相计较互相盘算着,两个人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掩藏了真心,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契合。

流苏在她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解数,也受尽了种种委屈,却仍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1940年,香港的陷落不仅成全了流苏,也成全了范柳原。他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灭,战争的炮火轰毁了所有的浮华,使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失去了身外之物的文明人,最终只剩下纯粹的自己。除掉了外在的束缚,人们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所以他和流苏能在刹那间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两人真正达到了谅解。

等待流苏的恐怕也只有堕落途。白流苏意外地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圆满结局,但这如意的结局并没有消解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所以婚后的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与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惘,在前面等她的仍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她仍必须日日为婚姻奔忙,当一切恢复到战前的原状时,范柳原也很快滑回到他的老路上……


倾城之恋原文阅读(名著速读一一第二十章《倾城之恋》)

第5页 名言佳句

1、有些人笑一笑就陌生了,那些刻意的亲近,终究消失得难寻踪迹。有些事摆一摆就过去了,当下的困苦挫败,可能是你以后登高的阶梯。幸福的秘诀之一,是抓准爱的节奏感。随时提醒自己目前的节拍,踩稳步伐,该停时停,该走时走。该进时进,该退时退。

2、火车上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上次读完一本书就是在火车上,这次也是。细想一下,并不是读一本书一定要多长时间,只是注意力太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转换成本太低,于是经常性的中断在做的事。生活也是如此,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不时尝试一下新事物,现代社会,保持专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4、人生是一涌潮汐,来了,去了;

财富是一班列车,进了,出了;

昨天是一道风景,看了,忘了;

时间是一个过客,停了,走了;

恋爱是一场游戏,迷了,倦了;

婚姻是一杯茶水,浓了,淡了;

生活是一个漏斗,得了,失了;

迷惘是一种态度,放了,收了;

祝福是一条微博,看了,笑了。

5、死生契约,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实在是最悲哀的一首诗,死与生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一生一世也不分开。”好像我们做得了主似的。

6、我喜欢一个人站在窗边望着远处发呆,我喜欢一个人毫无目的的走着,一个人哭泣一个人擦泪一个人难过一个人分担。看到眼前的视线模糊到清晰,清晰后模糊,反复不停。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只是一个人。要放弃一些东西,是为了成全你所爱之人,为了不伤害爱。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